基于学生需要的物理课堂变革
丹阳六中 张泽琴
摘要:本文从学生需要怎样的物理课堂入手,针对学生现状提出了物理课堂改革的三个方面。让生活、科技走进物理课堂,使物理课堂充满活力,加强物理学史的教学,激发学生献身科学的热情,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物理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学生需要 探究 人文 信息化 教学变革
一、学生需要的课堂
1、学生需要充满活力的、探究的课堂
物理学科是与生活联系密切的一门科学课程,从内容上来看,其生动程度应该是相对较高的,但是学生的反映却表现出对目前物理课堂教学的现状的不满。造成目前局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物理教材的老化,知识过于陈旧,尤其是力学知识、与生活联系不够密切,而且象受力分析等知识又很抽象,学生不易接受。另一方面的原因则是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策略,决定了现在的物理课枯燥无味,现在的物理教师有些只是匆匆忙忙把课本过一遍,然后就开始大量的习题训练,物理课成了习题操练课,老师在上面讲什么,学生在下面记什么,本来很丰富的物理过程、物理规律全部被固化为几个格式:定义、公式、物理意义、单位、应用、注意事项。课堂缺少了对物理现象的探究和讨论,缺少了对实验的观察、思考和归纳,学生在课堂里体验不到探索的乐趣,所以不喜欢物理课。
2、学生需要体现关怀,人文的课堂
课堂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学生与物理学大师对话的场所,课堂是培养人文精神,体现物理学的人文价值,体现教师的人文观念的场所。
现在有些物理课堂,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和习题的练习,教师在讲台上口若悬河,学生在座位上正襟危坐,学生体会不到学习物理给他们精神上带来的享受和快乐,新课程纲要要求教学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全体学生的主动发展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教学过程中一切从学生出发,从学生的知识、能力实际出发设计教学起点,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出发设计教学方法,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科学、人文精神出发运用教学手段。课堂是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合作的生命舞台,在这里学生通过表达自己的观点展露对科学世界的认识,通过倾听和评价别人的观点学会交流、合作和对他人的尊重,通过教师的引导,认识科学的发展历程。认识到科学是一柄双刃剑,只有在科学与人文精神的交互状态中,人类才会健康地向前发展,理解科学家的献身科学的精神,懂得信念的价值及其意义。
3、学生需要与时促进,信息化的课堂
信息时代的来临,互联网技术的革命性发展,彻底打破了传统教育对知识和知识标准的垄断,随着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教育资源千万倍地生成起来。学校、教师作为知识垄断者和裁定者的地位逐渐丧失,人们对教育的自主性、选择性要求日益强烈,个性化的、互动的、终身的学习成为可能和必要。在这种形势下,物理课堂教学必须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服务,以物理课程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习惯素养,通过物理学习的过程提高信息素养,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过去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主要是运用计算机技术辅助教学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益,今天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物理教学其内涵已经大大地拓展了,一方面,可以运用计算机的模拟功能,动态功能把物理学中实验不易观察到的瞬时过程,暂态问题,通过计算机模拟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物理过程的本质;另一方面则是通过研究性学习等综合实践活动,通过“长期作业”的方式,让学生利用互联网信息化技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课题研究。促进网络为学习服务,在合作学习中学生锻炼了组织能力,合作意识。筛选资料的本领,研究问题的深广度,信息能力和素养得到提高。
二、物理课堂的改革
1、让生活、科技走进物理课堂,使物理课堂充满活力
现实生活中,物理现象比比皆是,很多都具有较强的启发性、代表性和应用性,要使其转化为中学物理问题,走入课堂,就得要求教师要做这方面的有心人,多观察生活,处处留心,注意收集和整理与物理知识有关的素材。在教学过程中就经常用生活中的一些例子引入,往往能收到非常好的效果。例如,在讲平抛运动时,举柯受良飞跃黄河的例子;还有,在讲加速度这一节时,用车王舒马赫与飞机赛跑的例子引入。
高科技信息的教学能够使学生所学物理知识与高科技拉近距离,让高科技从高不可攀变为伸手可及。这样,既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物理的信心,又能破除学生对科学的神秘感。
如:2003年10月15日,我国发射的“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是我国在航天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它绕地球转了14圈,每圈大约花时90min,让学生来利用这些数据,由万有引力定律来求飞船大约离地面有多高;另外,在讲宇宙速度这一节时,还可给学生说一些人类历史上的航天灾难,如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升空72秒后爆炸,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2003年1月16日,“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返回地面前16分钟时与地面控制中心失去联系,随后坠毁,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这些知识的介绍,让学生知道了在人类辉煌的航天史上,凝结了千万名科学家的心血,而其中,更是有许多航天先驱为其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学生对这些知识充满了兴趣,使得万有引力这一章的教学过程进展得非常顺利。
2、加强物理学史的教学,激发学生献身科学的热情
史学知识对物理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学生形成和发展科学素质的影响是巨大的。科学史与科学教育有机结合,已成为当今科学教育界关注的问题之一。早在20世纪30年代,法国著名物理学家郎之万就指出:“在科学教育中,加入历史的观点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
首先,通过物理学史的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学生勇于探索的献身精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才能表现出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才能在学习中发扬开拓和探索精神,以顽强毅力去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把日常生活、生产劳动中发生的现象、问题与教材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现实意义。把科学理论的建立,科学发现的过程,科技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用生动事例展示给学生。并通过了解物理学家的生平、各学派间的争端以及尚未解开的物理课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让学生从中学习到物理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知识。
其次,通过对物理学史的回顾,有利于学生形成更加全面、完善的物理知识体系,使学生消除对已有物理知识来源的神秘感,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懂得任何一个定律的发现和理论的建立既与社会生产力密切相关也受到物理学发展内在规律的制约,任何一部分物理知识的获得都离不开实验,可靠的、精确的、可重复的实验是物理学中决定一切的基础。
物理学史集中体现了人类探索和逐步认识物理界的现象特性、规律和本质的过程,它能告诉学生任何一个基本的物理只是都是汇集了许多人的研究成功而建立起来的,包含了探索者艰辛和悲欢。因此,在高中物理的教学中,有目的的渗透物理学史,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3、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物理能力的培养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是教学过程中的设计应体现科学的认知规律,重理性知识的传授,更重隐性能力的培养,少一点功利主义,多一份教学研究,在追求教学艺术化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促进学生对物理知识结构的主动建构。
以全体学生的主动发展为本就是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就不应只用一把尺子衡量每一个学生,真正重视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生成和提升,更多地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创造更多机会让他们与人交流,战胜怯懦,挑战自我。
物理课堂是教师和学生的生命舞台,我们要让这个舞台上更多地展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教师必须由“讲”变为“导”,以更丰富的“情境”去促进学生的知识生成和运用,让学生在对“情境”的思辨中获得相应的知识增长和能力提高。并且能够将教材开发成分等级的学习资源,通过评价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内容进行学习。学生在对材料的学习中通过体验、思考、资料检索、调查、实验、操作、修正假设、交流等多种活动,获得主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学物理参考 2009(1-2).51-52.
2.艾延炎.物理学史的教育功能开发.中学物理教学参考.陕西: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2009(5).5-7.
3.许勤.高中物理教学和高考复习的几点做法.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3(1-2),40-43.
4.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
个人简介:张泽琴,中学高级物理教师,丹阳市级骨干,2006年取得南师大教育硕士学位,曾有多篇论文在省级刊物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