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校园欺凌国旗下讲话
徐田田2020921
老师们,同学们:
随着电影《少年的你》、《悲伤逆流成河》的热映,“校园欺凌”话题又再一次引发舆论关注。电影中,因被同学欺凌而跳楼自杀的胡小蝶、被侮辱殴打的陈小念、不堪重负的易遥,每一幅沉重压抑的画面都直击人心。现实中,校园欺凌事件并非个案,就连我们熟悉的六中校园也曾经或正在发生着校园欺凌!去年我国最高检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校园欺凌犯罪案件3407人,起诉5750人。2020年颁布的《民法典》也对人格权做了进一步的完善与修订。今天借这个机会和同学们一起探讨以下几个问题:
一、什么是校园欺凌?
校园内外一方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身体和心理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的事件。显性的表现:暴力行为、肢体攻击;威胁、恐吓、强迫、敲诈勒索;
隐性的表现:排挤孤立、故意忽视,在群体中把你当透明人,或在他人试图与你交流时进行打扰中断;起带有侮辱性的外号、使用羞辱性的话语、阴阳怪气地嘲笑讽刺、散播谣言、网络上的言语攻击、发布信息、照片、视频等令他人难堪等。
二、校园欺凌涉及到哪些人?
1.协助者是欺凌中最大的帮凶,从心理层面来看,更多是一种“站队”行为:我跟你是一拨的,我帮你欺负别人,你别欺负我。2.起哄者,心理假设是:枪打出头鸟、我并不能改变什么。3.局外人,在面对欺凌,选择回避、直接走开。但他们是欺凌事件中最大的变数,如果他们能够站出来,那么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悲伤逆流成河》中易遥的一句台词来说:“你们动手的没动手的都一样,你们比石头还冷漠,胆小又怕事,你们觉得自己不会承担任何后果,但其实都是事件的参与者。”都会在法律和心理上承受惩罚。
值得点赞的是第四类人——抵抗者(defender)是欺凌行为中最具保护性的人,是与受害者站在一边的。社会学家发现,这些敢于反抗欺凌者的孩子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步入社会后具有更强的社会竞争力。
三、校园欺凌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1.对于受害者,上学路上的每一步都像在走向坟墓。长期受到言语与行为欺凌的孩子除了身体上的伤害外,还容易产生失眠、缺乏自信,自尊降低、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心理问题,严重的成年后会形成反社会型人格,打击报复社会。
2.对于霸凌者,欺凌者并不是胜利和强势的存在,他们的人生并不会好过。相反,霸凌行为更多是习得的。很多霸凌行为的实施者同时也有可能是被欺凌的对象,可能是从父母身上习得的行为模式,这类孩子有很高的抑郁、焦虑以及自杀的风险。据调查,霸凌者在长大后更有可能会参与暴力事件、酗酒、吸毒等犯罪行为,最终走向一条不归路。
四、如何预防与抵制校园欺凌?
我们六中的师生首先要思考的是:在这个集体中,究竟什么样的行为是被允许的?什么是被禁止的?当面对不公正待遇的时候,我可以怎么表达?我怎样得到关注和帮助?
当面对欺凌时,请记住以下几点:1.保持镇定,懂得求救,确保人身安全。2.主动避险,远离无人监管的地带。3.及时报告,不要给霸凌者造成一种“这个同学好欺负”的印象。4.看到了欺凌事件,主动帮助或报告,保护他人就是保护自己。5.拨打“12348"法律援助热线进行咨询和反映。
同学们,校园是我们留下美好记忆的地方,欺凌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产生摩擦,和平解决;遭遇欺凌,机智应对。拒绝校园欺凌,我们相信,只要开始行动,一切都会变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