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匡亚明成长故事系列二:
匡亚明生前剪影
早在1983年6月,接受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廉秀英采访的时候,著名教育家匡亚明就非常高兴地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帮助的。”这件事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切实进行。现在,《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正是要以评传形式,从一个方面去实现这个任务。
其实,匡亚明早有抱负,1925年于苏州第一师范读书时就对孔孟进行了研究,发表了2万多字的论文。1980年由南京大学校长改任名誉校长后,他认为有条件系统地做此项工作了。他于1982年9月13日在《光明日报》上发表《对孔子进行再研究的再评价》的文章,在国内外影响很大。1983年,经中央教育部批准,在南京大学成立了由他领导的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匡老认为,研究《从孔子到孙中山的哲学思想,需要写一百至二百本评传。他自己身体力行,第一个撰写了《孔子评传》。近年来,由于匡老担任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组长和孔子基金会会长等职,这些单位给匡老发给的一些补贴和营养费,匡老分文未用,将积蓄起来的五万元全部用在《丛书》的出版上。他还千方百计从各方面筹集资金,以保证《丛书》的及时出版。澳门基金会的吴志良博士在最近的《澳门日报》上发表文章,称赞匡教授这一系统工程是“百年大计,千秋功业”。
匡亚明1906年4月出生于江苏丹阳导士镇匡家村一户贫苦农民的家庭。幼小时爱读书,善思考,勇探索。他在苏州第一师范(现江苏省苏州中学)读书时,从当时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向导》上初步学习了一些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革命理论,便立志于国家的独民族的解放。那时,正值军阀混战,在江浙争夺地盘,军事冲突频频发生。地下党为了宣传革命理论,利用合法的学生群众团体名义,办起阅览室,秘密出借进步书籍,经常邀请萧楚女、恽代英同志来校讲演。匡亚明当时是学生会干部,认识了恽代英。后经恽代英介绍,于1926年考进以红色堡垒著称的上海大学,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先后四次被捕,在军阀传芳和国民党的监狱中,坐过“老虎凳”,吃过“阳春面”(两种酷刑的合称:狱卒戴皮手套打犯人的耳光;狱卒用橡皮裹上钢丝,抽打犯人)。敌人的严刑拷打没有使匡亚明低头屈服,他锻炼得更加坚强了。1927年邓中夏同志(当时是中共江苏省委书记) 省委决定,秋收后在江南农村组织农民暴动,于是匡亚明被派往宜兴参加领导暴动。这次暴动,把红旗插上了国民党的县政府的大楼上。“宜兴暴动打响了江南第一枪”,为江南地区的革命斗争掀开了一页。
宜兴暴动后,匡亚明在上海区委工作,他以马列主义理论观点,对中国的社会进行分析,写出了《社会之解剖》一书。还发表了描写大革命的长篇小说《血祭》和散文《郁达夫印象记》等。1937年匡亚明奔赴延安。1939去山东创建华东机关报《大众日报》。
全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匡亚明适应新的形势,走上教育岗位,为培养人才而创办新型大学。在选拔人才方面,匡亚明有个形象的说法:“在人才问题上不要像剪冬青树那样一刀修,要允许冒尖。”,
他爱才、识才、大胆选用人才。在吉林大学(前身是东北人民大学)时期,对唐敖庆等著名科学,很是关注。为了办好学校,他特请了学者于省吾(甲骨文专家)等来执教,充分发挥专家所长。
1963年春来到南京大学,任党委第一书记兼校长,时年57岁。正在他施展雄图,大有
作为时,不料十年动乱开始,他被冠以“黑帮分子”莫须有的罪名,在“牛棚”里度过了十二个春秋。1978年他恢复原职。此时虽年过古稀,但魄力、胆识不减当年.他和南大的干部、知识分子共同肩负起培养人才和将南京大学建成第一流大学及赶超世界先进科技、文化水平的多重任务.像陈白尘、程千帆、孙叔平、丁光训等老学者、老专家,都应聘进南京大学执教.由于“史无前例”的动乱,高校师资不但断了一代人,而且有不少教师业务荒疏了。匡老采取应急措施,为他们举办英、日、德、法、俄五种外语培训班,举办计算机语言培训班,连机关、后勤干部也参加培训,以掌握现代化计算技术方法.他还聘请国内外专家、教授来校讲学,促进中外学术交流。1978年至1990年就选派了一批教师赴美、英、德、日、法等十多个国家进修;还选送了130人到国内兄弟院校、科研单位进修学习。到了80年代,匡老又在南京大学创办中美文化中心和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俨然一片学术圣地。
匡老认为,人才积压或分配使用不当,是最大的浪费,所造成的损失是无法用金钱来计算的.因此,他与党委其它领导同志决定、通过落实科研项目、培养研究生等工作,以学有专长的老教师为骨干,为老教师配备助手,保证有5/6的业务时间进行教学、科研活动。他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否得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讲授和指导是否得法。匡老说,讲课是门艺术,一个好教师不仅应该非常熟悉和精通所授课程的知识,而且应当善于把这些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智能。他提倡教师学习扬州评话家王少堂的说书艺术,提倡公开观摩教学.
匡老对学分制也进行了研究,认为学分制是学校培养人才,安排和实施教学计划的一种科学方法,是衡量学生学业状况的一种有效依据。实践证明,学分制能使“腿长的跑得更快些,肚皮大的吃得饱些”,有利于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匡老还深入到学生中了解情况.他发现理科学生的文章试卷,语句不通,错别字很多,便建议高校文理科各系一年级全部开设语文课,后来全国作了推广.
“学问事业平生志,忠诚为党育英才。”匡老在办公室处理日常工作之余,就争分夺秒地翻检书报文件,整理有关资料,进行研究探讨。他还经常走出办公室,深入江苏各地进行调查研究。1981年秋,他邀吴亮平一起到苏州调查研究,发表了关于保护苏州历史文物古迹的文章,引起了当时中央和有关方面的重视,并对行政区划分、体制改革以及市管县等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在自己九十岁时,匡老的心理年龄仍然年轻,不知老之将至,仍忙着主编他的《丛书》。当时已出版了22本,拟在当年年内出版50本,争取在2000年前将这200本评传全部出版,实现匡老的宏愿,以此丰硕的科研成果献给21世纪。遗憾的是匡老与1996年离开了我们和他热爱的事业。